長得像人、動作像人就能稱為“機器人”嗎?機器人的“大腦”是如何構建的?未來機器人會完全取代人的位置嗎?日前,由廣州市科協(xié)和廣州市教育局主辦,廣州市青少年科技中心和廣州天河中學承辦的“院士專家校園行”之《離我們越來越近的機器人》講座在天河中學舉辦。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、中國自動化學會機器人競賽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原魁,與學生們分享了機器人的運作原理及最新研究成果,還回答了“機器人會否取代人”的熱點問題。
機器人最擅長“造車”
如玩偶般大小的機器人,搖搖擺擺地駕駛自行車,讓人捧腹大笑;能夠快速扇動翅膀的小鳥,也是“機器人”,與當前火熱的無人機有許多相似之處。原魁通過視頻,向學生展示了他自己總結的幾大類機器人,包括“好玩的機器人”“做我們不愿意做的工作的機器人”“做我們做不了的工作的機器人”“能提高生產質量和效率的機器人”“做危險工作的機器人”以及“我們身邊的服務機器人”。
原魁解釋,機器人通過驅動部件及各種內部傳感器完成對自身的控制。除此之外,不同構造、配備不同傳感器的機器人,還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。比如,工業(yè)機器人中最高級的垂直多關節(jié)機器人,可以完成點焊、噴涂等工作;龍門結構的機器人,可以搬運幾十噸重的集裝箱;配置了“視覺系統(tǒng)”的機器人,不僅可以在流水線上完成產品分揀,還可以捕捉到人類肉眼看不到的紅外圖像。